Home
JournalsCollections
For Authors For Reviewers For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Open Access
Ethics Advertising Policy
Editorial Policy Resource Center
Company Information Contact Us
OPEN ACCESS

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大陆科研人员欲与 国际同行分享哪些科研经验? ——美捷登协助JAMA组稿数据解读

  • 廖庆姣1 王晓庆2 夏华向*
Medical Research & Publication   2020;6(1):3-6

doi: 10.14218/MRP.2020.002

Published online:

 Author information

2019年12月,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此后的3个月疫情在全世界流行,已造成巨大损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0年1月31日宣布新冠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月11日将COVID-19定义为“大流行病(Pandemic)”。据WHO网站公布,截至3月24日,全世界已经有334,981确诊患者,导致14,652人死亡,波及190个国家和地区[1]

新冠疫情下临床和科研数据共享的必要性

COVID-19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人们对这种病毒和疾病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因此急需科研工作者来开展相关研究,并分享所获得的数据,以便同行和防控政策制定者快速获取相关信息。2020年1月24日医学顶级期刊《柳叶刀》(Lancet)同时在线发表了有关武汉41例的病人和深圳一个六口之家的2019-nCoV感染临床数据的论文 [2,3]。中科院院士王辰等在同期《柳叶刀》发表评论,强调共享临床特征和最佳治疗信息,以及发病机制、病毒传播和疫苗研究进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4]。同期另一篇评论中也谈到这些共享论文的发表为完善风险评估和响应提供了迫切需要的、经过同行评审的、实时发生的信息[5]。因此,在新冠疫情下快速及时的数据共享是相关科研工作者的共识。

新冠疫情下中国大陆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数据共享

据《自然》(Nature)发表的一篇新闻文章统计 [6],截至2020年1月30日,已经发表了至少54篇关于2019-nCoV的英文论文,其中超过一半发表于7天前。超过30篇发表在预印本服务器上,少数出现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包括Lancet和《医学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中国大陆科研工作者在这次COVID-19疫情中进行数据公开和共享的意识非常强烈。如前所述,早在1月24日,中国大陆学者就已经在医学顶级期刊《柳叶刀》发表了几篇原创论著介绍疾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随后更多人加入共享信息的行列。截至3月21日,以(China [affiliation] AND (nCoV or COVID-19 OR SARS-CoV-2) AND 2020[Date] AND English[language])为检索条件在PubMed上进行检索,返回了428条检索结果。对比2003年SARS流行时期,尽管疾病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几乎同时流行,但病原体鉴定论文却由外国科研工作者完成[7,8],仅香港科研工作者在四大医学期刊上(Lancet, JAMA, NEJM BMJ)发表了相关论文,且发表时距离疾病爆发已过去很长时间。这次COVID-19疫情期间中国大陆科研工作者英文论文发表时间快、范围广、质量高、数量大,表明中国大陆科研工作者和世界科研工作人员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的意识增强,能力提高。

中国大陆科研工作者分享内容和方向分析:基于美捷登为《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组稿数据

今年2月初,美捷登受JAMA副主编Livingston教授邀请协助向中国大陆科研工作者征集COVID-19相关研究稿件。笔者对2020.2.10-2020.3.2期间通过美捷登向JAMA提交的Proposals在文稿类型(分为原创论著、综述包括meta、病例报告、临床试验方案、评论或经验或观点等)和研究方向(主要分为新冠疾病相关、心理相关和管理控制)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探讨中国大陆科研工作者在疾病流行中分享的研究内容。

在此期间,美捷登共收到118篇Proposals,其中拟提交的原创论著有57(48.3%)篇,病例报告有13(11.0%)篇,综述共11(9.3%)篇(包括3篇meta),临床试验方案3(2.5%)篇,评论或经验或观点共34(28.8%)篇(图1)。文章类型具有很明显的时间特征,前期(2.10-2.20)主要以评论经验观点、方案和病例报告为主,原创论著仅40.0%,而后期(2.21-3.2)原创论著文章比例明显升高,达到61.4%。所有文章中,有94(79.7%)篇是有关COVID-19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测、母婴传播等的研究;有7(5.9%)篇是心理相关的研究,包括原创论著、评论、经验或观点;有17(14.4%)篇是有关如何对疾病进行管理和控制,主要是政策或一些医院、科室管理的经验或观点(图2)。

文稿类型分布情况。
图1  文稿类型分布情况。
文稿研究方向分布情况。
图2  文稿研究方向分布情况。

中国大陆科研工作者分享内容的优势方面

从以上PubMed检索结果和美捷登协助JAMA组稿结果分析看,现在中国大陆科研工作者已经有了很强的分享最新科研成果的意识。因为疫情首先发生在中国,中国科研工作者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们进行了及时大量的分享。其成果主要集中在与疾病直接相关的研究方面,如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预测等。也有一些对社会公众以及非传染性科室如何进行疾病管控的研究,让其他人更清楚哪些方法和措施可以阻断疾病的传播。同时,还关注到疫情下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病人、医护人员以及被隔离封闭的非感染人群,让同行和政策制定者们更了解各项政策或措施所带来的心理和社会问题,结合疫情实际情况平衡利弊,在保证有效防控的同时保持人性化。

中国大陆科研工作者分享内容的劣势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收到的Proposals中,关于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数据是最常见的,这也是四大顶级医学期刊最开始发表的一些内容。但是随着疫情进展,病例越来越多,这类文章能得到的结论都大同小异,所以新颖性会越来越低。比如,在我们协助JAMA组稿中期,Livingston教授明确说明不再考虑病例报告和样本量较少的病例系列,而对病人感染或死亡原因、母婴垂直传播、成功治疗或抗病毒治疗的相关数据比较感兴趣。所以广大科研工作者需要独辟蹊径找到有新意的点,而这是发好文章的关键。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大陆流行病学家在流行统计学方面与世界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差距。这次美捷登收到的Proposal中没有一篇与流行统计建模相关的文稿,而在1月30日之前,国外已经发表了好几篇通过流行病学建模等方法研究这一疾病的流行特点,在中国还没有进行病毒检测时估计早期中国的累计感染病人数[9]、分析了其早期人际传播模式[10]以及欧洲的早期输入风险[11]。这些研究对后期的疾病防控也提供了一些参考。当然,未能收到流行统计建模相关的文稿可能与组稿邀请内容的描述(强调的是疾病相关的观点、经验和研究)和发邀请的对象(绝大多数是临床研究人员)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陆科研工作者有关疫情流行病学的研究论文发表较少,我们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意识。

目前正热的研究方向

随着COVID-19在全世界的大流行,如何进行有效治疗应该是最新的热点。3月18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评估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商品名:克力芝)治疗COVID-19重症成人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COVID-19重症住院患者,与仅用标准治疗相比,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并未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或降低28天死亡率等明显益处[12]。尽管是阴性结果,同期发表的述评还是高度赞扬了该试验的研究人员所做出的努力和该试验的意义;面对这样的流行病,获得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数据极为困难,但是研究人员不仅迅速启动了随机临床试验,还招募到了比目标样本量更多的患者,并很快产出了结果[13]。其他研究者可以从他们的工作中学习到设计新试验的知识。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这些试验的结果,无论是阳性结果还是阴性结果,对于临床诊疗都至关重要[13]

总结

这次新冠疫情下,中国大陆科研工作者与国外同行分享相关研究成果的意识已经明显增强,除了疾病临床相关信息外,还分享了如何对疾病进行管理和控制,并且关注到了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时间快、范围广、质量高、数量大等特点。但同时也要关注疫情的发展变化以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时调整成果分享内容和方向,独辟蹊径找到有新意的点,以便快速和同行们分析最新研究成果。

References

  1. 世界卫生组织.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 View Article PubMed/NCBI
  2. Huang C, Wang Y, Li X, Ren L, Zhao J, Hu Y.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Lancet 2020;395:497-506 View Article PubMed/NCBI
  3. Chan JF, Yuan S, Kok KH, To KK, Chu H, Yang J. 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 Lancet 2020;395:514-523 View Article PubMed/NCBI
  4. Wang C, Horby PW, Hayden FG, Gao GF. A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of global health concern. Lancet 2020;395:470-473 View Article PubMed/NCBI
  5. Heymann DL. Data sharing and outbreaks: best practice exemplified. Lancet 2020;395:469-470 View Article PubMed/NCBI
  6. Stoye E. China coronavirus: how many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 Nature News. 30 JANUARY, 2020. View Article PubMed/NCBI
  7. Drosten C, Günther S, Preiser W, van der Werf S, Brodt HR, Becker S,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03;348:1967-1976 View Article PubMed/NCBI
  8. Ksiazek TG, Erdman D, Goldsmith CS, Zaki SR, Peret T, Emery S. 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03;348:1953-1966 View Article PubMed/NCBI
  9. Nishiura H, Jung SM, Linton NM, Kinoshita R, Yang Y, Hayashi K. The Extent of Transmission of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2020. J Clin Med 2020;9 View Article PubMed/NCBI
  10. Riou J, Althaus CL. Pattern of early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of Wuhan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December 2019 to January 2020. Euro Surveill 2020;25:2000058 View Article PubMed/NCBI
  11. Pullano G, Pinotti F, Valdano E, Boëlle PY, Poletto C, Colizza V.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early-stage importation risk to Europe, January 2020. Euro Surveill 2020;25:2000057 View Article PubMed/NCBI
  12. Cao B, Wang Y, Wen D, Liu W, Wang J, Fan G. A Trial of Lopinavir-Ritonavir in Adults Hospitalized with Severe Covid-19. N Engl J Med 2020 View Article PubMed/NCBI
  13. Baden LR, Rubin EJ. Covid-19 - The Search for Effective Therapy. N Engl J Med 2020 View Article PubMed/NC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