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JournalsCollections
For Authors For Reviewers For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Open Access
Ethics Advertising Policy
Editorial Policy Resource Center
Company Information Contact Us Membership Collaborators Partners
OPEN ACCESS

“以不变应万变”五次重投同一期刊,结果悲催了

  • Mike Wang
Medical Research & Publication   2018;4(4):174-174

doi: 10.14218/MRP.2018.078

Published online:

 Author information

SCI论文投稿是一个相对繁琐的过程,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用作者的真实电子邮件注册、上传Cover letter、推荐合适的审稿人;若是修改稿,需要上传针对审稿人意见的回复信等等。对稍有经验的作者来说,这些步骤和细节都算是投稿过程中的常识,只要按部就班,满足期刊审稿人和编辑的要求,投稿过程会非常顺利。然而,如果作者不按常理“出牌”,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轻者延误稿件处理,重者导致拒稿或撤稿。

一篇文稿被某杂志拒稿后,通常作者就不会选择再次重投同一份杂志。如果作者按审稿人意见和建议对原文稿进行非常大的变动和修改,增添了不少内容,自觉文稿质量有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重投回去也是可行的。这种情况一般会被视为新稿,有重新被送审的机会。值得强调的是,作者在“拒稿后再投”时,提供针对审稿人和编辑意见的回复信并注明在文稿作了何种修改,这是必须的、是必须的、是必须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笔者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个“栽”在“拒稿后重投”这个问题上的特殊案例:

不久前,马博士来美捷登咨询,他十分苦恼,说自己一篇论文的所有作者被某杂志“拉黑”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仔细了解后,美捷登学术专员得知,原来马博士的同一篇稿件,在一年内先后向同一个杂志投稿五次,其中第二次被杂志送出外审,外审后杂志在拒稿同时把审稿人意见反馈给了作者,然而被作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之后,马博士锲而不舍地“拒稿后再投”三次,但每次投稿都没有给杂志提供任何针对审稿人意见的回复,也没有说明文稿是否做了修改。毫无疑问,文稿理所当然被杂志“秒拒”。最后一次拒稿信中,杂志主编措辞十分严厉,指出文稿的语言问题没有解决,审稿人提出的学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或者解释,最后甚至写到“We respectfully ask that you please not resubmit this paper at any point in the future”(不要再投他们杂志)。

既然第二次投稿时,审稿人给出了反馈意见,而作者在没有解决文稿的语言和学术问题、且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为何“以不变应万变”、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投了三次,着实令人费解。这种行为,首先体现了对编辑、审稿人劳动的不尊重。杂志编辑精心挑选合适的审稿人、审稿人仔细阅读论文并给出专业意见,这都是费时费力的免费工作,投稿作者对他们的劳动要给予起码的尊重。其实,审稿人的意见对每位投稿作者来说都是很珍贵的。审稿人多是同领域的专家、前辈甚至大牛,他们的意见对论文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作者不应该有“逆反”或“敌对”心态,而应虚心地解决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文章语言或结构该提高的提高,实验该补做的补做,并在回复信中要详细说明做了哪些修改,为什么重新投回原杂志。只有这样,杂志编辑才有可能考虑再次送外审。否则就最好不要重投,还不如改投其它杂志。其次,这种行为也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且不说一篇英文论文从课题设计和实施、研究结果的收集统计和总结、论文的撰写等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和心血,单是每次在线投稿就要花去不少时间。或许马博士不想再花太多心思在改进文稿质量上,只想着“赌运气”、“搏一把”,结果自然是“杯具”。

About this Article

Article History
Received Revised Accepted Published
December 14, 2018
DOI http://dx.doi.org/10.14218/MRP.2018.078